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服务产业发展的高职汽车专业群建设探索与实践

 
来源: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1
 
1 汽车专业群建设背景 从2011年到现在,襄阳的汽车产业突飞猛进,仅2017年,其整车产值就超过2400亿元,已位居湖北第二、全国第八。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北省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的高职院校,肩负着为湖北汽车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,因此,学校围绕汽车产业先后开设了7个汽车类专业。但在专业建设中又存在着定位不准确、院系专业设置交叉重叠、实训资源重复建设、师资力量分散、产业服务能力弱等问题,而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对接产业转型升级,优化资源合理配置,发挥专业集群优势,突出专业特色建设,提高办学核心竞争力,解决产业人才供需的重要举措。为了构建产业特色突出的专业群,我校从2018年开始,以汽车制造与装配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切入点,对接汽车前、后市场,将汽车制造与装配、汽车检测与维修、车身修复、汽车电子、新能源汽车、汽车智能技术等6个专业构建为汽车专业群,从教学资源和师资团队的优化配置等6个方面进行专业群建设,实施对接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。 2 加强汽车专业群建设,服务汽车产业发展 2.1 对接产业,培育“覆盖汽车全产业链”的专业群 高职教育需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我校着眼于襄阳市乃至湖北省的汽车产业发展需要,深入开展对整车制造、汽车智能电子、汽车维修检测、汽车营销等行业的发展现状、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,结合学校实际,以汽车制造与装配、汽车检测与维修两个骨干专业为核心,面向汽车前后市场,对接汽车全产业链,分别设置了汽车营销与服务、汽车电子技术、汽车整形技术、新能源汽车技术、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,逐步形成了“覆盖汽车全产业链”的汽车专业群。 2.2 对接岗位,构建“两平台、一对接”的课程体系 专业群的建设必须以技术为核心、职业为基础、专业技术课程为内容、技术能力获得为目标。为了使专业建设更贴合岗位需求,我校以汽车制造与装配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基点,重构课程体系,搭建“两平台,一对接”的课程体系,两平台指公共基础平台(对接职业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)和职业核心能力平台(对接岗位知识及必备技能),一对接指对接岗位需要。专业群建设还要开发面向岗位的“1+X”培训资源包,采取“教、学、做一体化”教学模式,学校学习与企业培训相结合,并依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,持续更新课程资源,正确引导学生发展。 2.3 共建共享,打造“分层递进,产教融合”的专业群实训条件 构建汽车专业群后,我们打破专业各自为阵的局面,以“职业基本技能训练→岗位核心技能训练→专业拓展能力训练”为路径,整合已有资源,将资金投向具有共享性的专业群实训建设。我校前期汽车专业分散在几个院系,实训环境建设重复且效率低下,构建汽车专业群后,完善了传统的发动机拆装、底盘拆装、汽车电器等基础实训平台,构建了新的核心能力模块实训室,如新能源汽车公共实训中心、汽车喷涂虚拟仿真实训室、车身焊接虚拟仿真实训室;并以产教融合为主导,引企入校,校企共同建设汽车零部件加工、汽车机电维修、汽车整形修复等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实现学生能力培养、员工技术技能培训和服务社会3大功能。 我校根据本校汽车专业群覆盖全产业链的特性,按照“基地建设企业化、实践教学生产化”的思路,遴选了湖北精金、襄阳东升机械、湖北海立美达、襄阳正天、圣泰华、襄阳公交公司等企业,校企共同建设具有“零件试制、汽车改装、售后服务、技术研发”功能的技术中心,通过产教融合,推动我校汽车专业群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。 2.4 校企合作,探索“六位一体”的教学模式 专业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。汽车专业群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,因此,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,我校汽车专业群始终坚持产教融合,产学研结合,在教学过程中实行“六位一体”教学模式即“理论和实践一体化,教学和生产一体化,实训场地和工程现场一体化,教材和工程资料一体化,教师和技师一体化,实习和就业一体化”,让学生走出课堂,贴近生产,从学生发展、行业发展角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 2.5 建设“名师引领,结构合理,优势互补”的师资队伍 专业的教师团队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,保障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顺利实现。我校通过3种方式,打造既满足教学需要、又能发挥中坚作用并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。一是加强专业群带头人的培养,支持专业带头人参与汉江流域汽车技术与产业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、全国汽车专业教指委等高峰会议,开展企业横向服务,参与交流学习等,培养专业群带头人的专业群建设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。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,通过外聘带项目,名师带徒弟等方式,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、行业名师的指导作用,带领教学团队在技术应用、产业服务、专业建设、教学改革等方面整体提升。三是加强课程负责人培养,打破以往专业课程只属于某一特定专业与系部的传统做法,对于专业群内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同或相近课程,由该课程团队负责,定期互听互评,集体备课,团队内教师的课程资源共享,团队成员优势互补,整体提升。 2.6 实施中、高职教育衔接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,培养生产一线中的初级和中级专门人才。高职教育是培养基层工作中的高技能人才或管理人才。随着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,社会更需要大批高素质、精技能、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。为了打通中职汽车专业学生技术和学历提升通道,突破高职教育的生源瓶颈,最终为本区域汽车行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,我校充分发挥襄阳市第二职教联盟的平台作用,与周边县市中职学校联合申报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项目,从培养目标、课程体系、评价机制上统一衔接,做到教育目标有分解,学习内容不重复,考核标准有进阶。 3 汽车专业群建设成效 两年来,我校的汽车专业群建设取得了如下明显成效。 (1)建成了覆盖汽车前后市场的全产业链专业群。 (2)优化了专业群的资源配置,汽车类实训室的使用率由之前的60%提高到80%,实验开出率达100%,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,推进了学校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。 (3)提高了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效率,为襄阳汽车产业全市场培训技能型人才2000人次,开展职业培训3500次,为襄阳乃至湖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 (4)完成“襄阳新能源汽车公共实训平台”建设,为打造襄阳新能源汽车之都提供有效的人才培养平台。 (5)建成了“汽车检测与维修”国家骨干专业,建成了“汽车制造与装配”“新能源汽车技术”“汽车营销与服务”“模具设计与制造”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,成功申报了“汽车智能技术”专业。 (6)进一步推进了实训基地、技术服务中心、名师工作室的建设,提高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,两年间,建成省、市、校级名师工作室5个,开展技术服务50多项,实现社会服务收入约100万元。 (7)与周边县市中职学校联合申报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项目21项,为中职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4套,辅助中职学校建设汽车专业实训室9个,中职学校每年为我校输送生源达700人左右。 4 结语 汽车专业群是由我校实力强、就业率高并与区域产业关系紧密的6个重点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,通过专业群的建设,我校的“深耕汽车、深融职教、产学结合、特色发展”的办学特色得到彰显,学校整体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。 1 汽车专业群建设背景从2011年到现在,襄阳的汽车产业突飞猛进,仅2017年,其整车产值就超过2400亿元,已位居湖北第二、全国第八。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北省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的高职院校,肩负着为湖北汽车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,因此,学校围绕汽车产业先后开设了7个汽车类专业。但在专业建设中又存在着定位不准确、院系专业设置交叉重叠、实训资源重复建设、师资力量分散、产业服务能力弱等问题,而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对接产业转型升级,优化资源合理配置,发挥专业集群优势,突出专业特色建设,提高办学核心竞争力,解决产业人才供需的重要举措。为了构建产业特色突出的专业群,我校从2018年开始,以汽车制造与装配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切入点,对接汽车前、后市场,将汽车制造与装配、汽车检测与维修、车身修复、汽车电子、新能源汽车、汽车智能技术等6个专业构建为汽车专业群,从教学资源和师资团队的优化配置等6个方面进行专业群建设,实施对接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。2 加强汽车专业群建设,服务汽车产业发展2.1 对接产业,培育“覆盖汽车全产业链”的专业群高职教育需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我校着眼于襄阳市乃至湖北省的汽车产业发展需要,深入开展对整车制造、汽车智能电子、汽车维修检测、汽车营销等行业的发展现状、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,结合学校实际,以汽车制造与装配、汽车检测与维修两个骨干专业为核心,面向汽车前后市场,对接汽车全产业链,分别设置了汽车营销与服务、汽车电子技术、汽车整形技术、新能源汽车技术、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,逐步形成了“覆盖汽车全产业链”的汽车专业群。2.2 对接岗位,构建“两平台、一对接”的课程体系专业群的建设必须以技术为核心、职业为基础、专业技术课程为内容、技术能力获得为目标。为了使专业建设更贴合岗位需求,我校以汽车制造与装配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基点,重构课程体系,搭建“两平台,一对接”的课程体系,两平台指公共基础平台(对接职业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)和职业核心能力平台(对接岗位知识及必备技能),一对接指对接岗位需要。专业群建设还要开发面向岗位的“1+X”培训资源包,采取“教、学、做一体化”教学模式,学校学习与企业培训相结合,并依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,持续更新课程资源,正确引导学生发展。2.3 共建共享,打造“分层递进,产教融合”的专业群实训条件构建汽车专业群后,我们打破专业各自为阵的局面,以“职业基本技能训练→岗位核心技能训练→专业拓展能力训练”为路径,整合已有资源,将资金投向具有共享性的专业群实训建设。我校前期汽车专业分散在几个院系,实训环境建设重复且效率低下,构建汽车专业群后,完善了传统的发动机拆装、底盘拆装、汽车电器等基础实训平台,构建了新的核心能力模块实训室,如新能源汽车公共实训中心、汽车喷涂虚拟仿真实训室、车身焊接虚拟仿真实训室;并以产教融合为主导,引企入校,校企共同建设汽车零部件加工、汽车机电维修、汽车整形修复等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实现学生能力培养、员工技术技能培训和服务社会3大功能。我校根据本校汽车专业群覆盖全产业链的特性,按照“基地建设企业化、实践教学生产化”的思路,遴选了湖北精金、襄阳东升机械、湖北海立美达、襄阳正天、圣泰华、襄阳公交公司等企业,校企共同建设具有“零件试制、汽车改装、售后服务、技术研发”功能的技术中心,通过产教融合,推动我校汽车专业群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。2.4 校企合作,探索“六位一体”的教学模式专业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。汽车专业群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,因此,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,我校汽车专业群始终坚持产教融合,产学研结合,在教学过程中实行“六位一体”教学模式即“理论和实践一体化,教学和生产一体化,实训场地和工程现场一体化,教材和工程资料一体化,教师和技师一体化,实习和就业一体化”,让学生走出课堂,贴近生产,从学生发展、行业发展角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2.5 建设“名师引领,结构合理,优势互补”的师资队伍专业的教师团队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,保障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顺利实现。我校通过3种方式,打造既满足教学需要、又能发挥中坚作用并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。一是加强专业群带头人的培养,支持专业带头人参与汉江流域汽车技术与产业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、全国汽车专业教指委等高峰会议,开展企业横向服务,参与交流学习等,培养专业群带头人的专业群建设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。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,通过外聘带项目,名师带徒弟等方式,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、行业名师的指导作用,带领教学团队在技术应用、产业服务、专业建设、教学改革等方面整体提升。三是加强课程负责人培养,打破以往专业课程只属于某一特定专业与系部的传统做法,对于专业群内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同或相近课程,由该课程团队负责,定期互听互评,集体备课,团队内教师的课程资源共享,团队成员优势互补,整体提升。2.6 实施中、高职教育衔接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,培养生产一线中的初级和中级专门人才。高职教育是培养基层工作中的高技能人才或管理人才。随着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,社会更需要大批高素质、精技能、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。为了打通中职汽车专业学生技术和学历提升通道,突破高职教育的生源瓶颈,最终为本区域汽车行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,我校充分发挥襄阳市第二职教联盟的平台作用,与周边县市中职学校联合申报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项目,从培养目标、课程体系、评价机制上统一衔接,做到教育目标有分解,学习内容不重复,考核标准有进阶。3 汽车专业群建设成效两年来,我校的汽车专业群建设取得了如下明显成效。(1)建成了覆盖汽车前后市场的全产业链专业群。(2)优化了专业群的资源配置,汽车类实训室的使用率由之前的60%提高到80%,实验开出率达100%,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,推进了学校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。(3)提高了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效率,为襄阳汽车产业全市场培训技能型人才2000人次,开展职业培训3500次,为襄阳乃至湖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(4)完成“襄阳新能源汽车公共实训平台”建设,为打造襄阳新能源汽车之都提供有效的人才培养平台。(5)建成了“汽车检测与维修”国家骨干专业,建成了“汽车制造与装配”“新能源汽车技术”“汽车营销与服务”“模具设计与制造”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,成功申报了“汽车智能技术”专业。(6)进一步推进了实训基地、技术服务中心、名师工作室的建设,提高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,两年间,建成省、市、校级名师工作室5个,开展技术服务50多项,实现社会服务收入约100万元。(7)与周边县市中职学校联合申报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项目21项,为中职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4套,辅助中职学校建设汽车专业实训室9个,中职学校每年为我校输送生源达700人左右。4 结语汽车专业群是由我校实力强、就业率高并与区域产业关系紧密的6个重点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,通过专业群的建设,我校的“深耕汽车、深融职教、产学结合、特色发展”的办学特色得到彰显,学校整体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。

文章来源: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 网址: http://trzyjsxyxslt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18931.shtml


上一篇: 高职文秘专业国家标准的变迁及建设实效
下一篇: 国际法论文_推动国际法治合作 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